區塊鏈技術的模型是由自下而上的數據層、網絡層、共識層、激勵層、合約層和應用層組成。
首先是“數據層”,封裝了底層數據區塊的鏈式結構,以及相關的非對稱公私鑰數據加密技術和時間戳等技術,這是整個區塊鏈技術中最底層的數據結構。這些技術是構建全球金融系統的基礎,數十年的使用證明了它非常安全的可靠性。而區塊鏈,正式巧妙地把這些技術結合在了一起。
其次是“網絡層”,包括P2P組網機制、數據傳播機制和數據驗證機制等。P2P組網技術早期應用在BT這類P2P下載軟件中,這就意味著區塊鏈具有自動組網功能。
第三層“共識層”,封裝了網絡節點的各類共識機制算法。共識機制算法是區塊鏈的核心技術,因為這決定了到底是誰來進行記賬,而記賬決定方式將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。目前已經出現了十余種共識機制算法,其中比較最為知名的有工作量證明機制(PoW,Proof of Work)、權益證明機制(PoS,Proof ofStake)、股份授權證明機制(DPoS,Delegated ProofofStake)等。數據層、網絡層、共識層是構建區塊鏈技術的必要元素,缺少任何一層都將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技術。
第四層“激勵層”,將經濟因素集成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來,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機制和分配機制等,主要出現在公有鏈當中。在公有鏈中必須激勵遵守規則參與記賬的節點,并且懲罰不遵守規則的節點,才能讓整個系統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。而在私有鏈當中,則不一定需要進行激勵,因為參與記賬的節點往往是在鏈外完成了博弈,通過強制力或自愿來要求參與記賬。
第五層“合約層”,封裝各類腳本、算法和智能合約,是區塊鏈可編程特性的基礎。比特幣本身就具有簡單腳本的編寫功能,而以太坊極大的強化了編程語言協議,理論上可以編寫實現任何功能的應用。如果把比特幣看成是全球賬本的話,以太坊可以看作是一臺“全球計算機”,任何人都可以上傳和執行任意的應用程序,并且程序的有效執行能得到保證。
第六層“應用層”,封裝了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和案例,比如搭建在以太坊上的各類區塊鏈應用即部署在應用層,而未來的可編程金融和可編程社會也將會是搭建在應用層。
激勵層、合約層和應用層不是每個區塊鏈應用的必要因素,一些區塊鏈應用并不完整的包含后三層結構。
【全文完】版權聲明:
1、弈聰軟件網站內容中凡注明“來源:XXX(非陜西弈聰網站)”的作品,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其中涉及的網站建設,網站優化,APP開發,微信小程序開發,大數據平臺開發,區塊鏈技術開發等軟件開發技術細節并不代表本站贊同支持其觀點,并不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對于署名“陜西弈聰”的作品系本站版權所有,任何人轉載請署名來源,否則陜西弈聰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本站內容中未聲明為“原創”的內容可能源自其它網站,但并不代表本站支持其觀點,對此帶來的法律糾紛及其它責任與我方無關。如果此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聯系我方進行刪除。